Outlier Ventures分析:2025年稳定币发展现状
USD稳定币市值突破2200亿美元,占美国货币供应量的1%。随着美国稳定币立法即将允许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企业和政府等新型发行主体入场,市场正接近一个将彻底改变竞争格局、分发模式和行业创新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发行商的底层商业模式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创新机遇:通过金融工程扩大短期债务买家基础,并借助数字货币扩展美元全球影响力。
1、本文要点
* 美元稳定币总市值突破2200亿美元,约占美国M2货币供应量的1%,年内增长59.7%,与M2的占比同比提升40.9%。
*稳定币发行商已成为全球第20 大美债直接持有方,超越德国、墨西哥等主 权国家,既彰显市场增长潜力,也为美国将稳定币监管与财政/地缘政治目标协同创造了战略机遇。
* 尽管Tether和Circle仍以89%的市场份额主导稳定币市场,但美国立法正为银行和企业等新参与者打开大门——这些机构庞大的分销渠道可能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2、从小众到宏观:数字美元规模化
2025年稳定币无疑已成为加密货币领域的主旋律。
截至2025年一季度,USD稳定币市值突破2200亿美元(占法币锚定稳定币总量的99.8%),约占美国M2的1%。年内总市值增长59.7%,美元稳定币/M2比率同比增长40.9%(见下图)。
这一趋势不仅体现数字美元的稳健增长,更反映经济活动向分布式账本基础设施加速迁移。去年稳定币结算价值超24万亿美元,凭借其稳定、高流动性及可编程的交换媒介特性,稳定币已证明自身是区块链金融与商业的基础设施。
展望2025年,稳定币在主 权债务市场与地缘政治格局中越来越显现其全球金融影响力。其商业模式为美国政府提供了通过数字资产强化美元霸权的独特机会:通过立法激励新发行商在美国开展业务,既能金融工程式扩大短期债务买家基础,刺激美债需求,又能战略性地扩展美元货币影响力。明确监管还将吸引企业、机构乃至政府考虑发行稳定币,创造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3、稳定币公司:美债市场新主力
数字资产行业普遍认知:稳定币商业模式极度利好发行商。多数稳定币采用1:1现金及高流动性资产(主要是短期美债)储备支持。但与银行或货币基金不同,稳定币发行商并不将储备资产收益分配给持有者,而是独享利差收益——根据利率环境和稳定币需求创造可观收入流。
在全球宏观层面,这种模式正催生对美国国债的新结构性需求。两大发行商Tether和Circle合计持有1160亿美元美债,使稳定币公司跻身美债前20 大直接持有方之列,超越德国、墨西哥等主 权国家(见下图)。
这一现象标志着稳定币已不仅是加密原生市场的基础设施,更是全球金融新势力。随着其美债市场角色凸显,美国获得将稳定币采用与国家财政利益协同的创新机遇。美国财长Scott Bessent上月在白宫加密峰会上明确表态:"我们将保持美元全球主导储备货币地位,而稳定币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显示当局正将稳定币视为捍卫美元霸权的战略工具。
更深层次看,每个新发行商都是数字美元向全球经济渗透的渠道。在通胀持续、资本管制严格、本币不稳定的新兴市场,稳定币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便捷的避险工具。通过前瞻性立法,美国可加速全球稳定币采用,既增强美元可及性,又扩展货币政策影响力。如此,稳定币既是国内财政实力的杠杆,又是美元全球化的新工具。
4、未来展望:新发行方与市场格局演变
随着美国稳定币监管框架加速完善,稳定币整体市场结构即将迎来变革。上周美国证 监会公司金融部门明确表示:由低风险流动资产支持的美元锚定稳定币不构成证券。结合《STABLE法案》与《GENIUS法案》,这将为企业、金融科技公司、银行及政府等强力新参与者铺平道路。拥有成熟分销渠道的新发行方很可能重塑竞争格局与创新方向,同时强化稳定币在金融商业中的整体作用。
如今,Tether和Circle以89%市场份额主导稳定币市场(见下图),这种集中度反映了先发优势与网络效应的历史影响。
虽然尚不确定市场份额能否被侵蚀,但监管明确带来的风险降低,将使拥有强大金融渠道的新发行方有机会挑战现有巨头。银行和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尤其具备优势——可将稳定币产品整合至现有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与客户分销网络。
除金融机构外,面向消费者的大型企业也蕴含巨大潜力:凭借海量用户基础和品牌粘性,它们可通过促销折扣激励用户使用其发行的稳定币。
随着发行方数量增加,用户体验将成为关键瓶颈。当市场上存在数百种机构/企业/政府发行的稳定币时,需要优雅的解决方案来处理区块链基础设施、跨链互操作性、即时赎回、原子交换及出入金通道等问题,以推动规模增长与采用。
以上就是Outlier Ventures分析:2025年稳定币发展现状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稳定币商业模式极度利好发行商的资料请关注币圈项目网(cnsite.cc)其它相关文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