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100%胜率的交易策略:为何你绝不应该使用它
今天,我将分享一个交易胜率高达180%的策略,同时解释为什么我们不应使用这一策略进行交易。这听起来可能令人困惑,但耐心看完后,你会明白我的观点。我还会公开一个胜率68%的策略,帮助你在市场中稳定获利。
首先,我们来探讨这个胜率高达180%的交易策略。这一策略基于日线图进行分析和交易,主要使用我称之为“100和200规则”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要确认价格在过去至少100根蜡烛的周期内没有触碰过200日均线。这表明价格此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在上升趋势中,做多的胜率和价格拉升幅度通常远大于下跌。接下来,当价格回调至200日均线时,我们需要看到价格以看涨吞没蜡烛形态收在200日均线之上。一旦这种形态的大阳线完全形成,我们便可以做多介入。止损点设置在200日均线下方加上一个ATR(平均真实波幅)数值,以避免假跌破,止盈点则使用固定的盈亏比2:1。
这一策略非常简单且易于执行。经过回测,我发现这一策略在过去15年的走势中,胜率竟高达180%,也就是说,它从未让我们亏损过。然而,这一策略在过去15年中仅符合7次交易设置,盈利了7笔交易。这引发了关于这一策略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许多交易者在创建交易策略时容易忽略的问题:交易频率。
即使一个交易策略的胜率高达180%,但如果入场频率极低,那么这一策略的实际价值是有限的。可能正是因为入场次数太少,样本量不足,才导致胜率看起来如此之高。实际上,这几笔交易可能只是策略的盈利单,而策略的亏损和波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评估一个交易策略时,交易频率是一个必须重点关注的因素。
一个在过去15年中胜率高达180%但仅进行7次交易的策略,远远不如一个胜率仅为68%却进行了100次交易的策略。这就是我今天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永远要关注交易策略的频率。
为了提高交易频率,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首先,将这一策略应用于其他不同的交易市场,看看是否有其他市场走势能够提供更多交易机会。其次,将这一策略应用于更小的时间级别图中,看看是否能在更小的时间级别图中找到更高频率的交易设置。如果经过这两种方法测试后,这一策略的交易频率依然很低,那么我们或许应该放弃这一策略。
这里我想强调另一个重点:无论我在交易中执行什么操作,都会经过验证后才去完成。首先发现并创造策略,然后进行回测以验证其可行性。如果可行,才会去执行。作为交易者,永远要相信自己测试的结果,而不是盲目听从他人的说法。因为时间、自信心以及交易资金都是你自己的,你需要承受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如果对一个策略一无所知或缺乏信心,那么长期来看,你无法成为一名盈利的交易者。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个经过测试、长期胜率约为65%-68%的交易策略,其交易频率远高于前面提到的策略。这一策略的第一步是分析价格趋势。我们通过两种方法来判断趋势:第一,观察价格是否处于200日均线之上。如果价格处于200日均线之上,那么从长期来看,价格处于上升趋势,做多的胜率和概率会远大于做空。第二,观察价格形成的顶顶高和底底高的上升趋势结构。通过这两种分析,我们可以判断价格处于上升趋势,以做多为主,从而提高交易胜率。
接下来是寻找做多的入场点。这里我会用到两个技术因素:支撑位和斐波那契回撤。例如,价格回调至前期高点被突破后,阻力位转换为支撑位的价位,同时这一价位也是斐波那契回撤的黄金价位。当价格抵达这一关键价位后,我们需要判断价格是否会在该价位得到反弹。通过蜡烛形态进行分析,如果价格在关键价位形成了看涨吞没蜡烛形态,阳烛实体部分完全覆盖前一根蜡烛,显示价格在该价位具有强劲的上涨动能,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大阳烛完全形成后做多介入。止损点设置在关键价位下方加上一个ATR数值,止盈点使用固定的盈亏比2:1。
同样,对于下跌趋势,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分析找到做空的入场点。如果价格处于200日均线之下,并且形成了顶顶低和底底低的下跌趋势结构,那么价格处于下跌趋势。我们可以寻找前期低点被跌破后,支撑位转换为阻力位的价位,同时这一价位也是斐波那契回撤的黄金价位。当价格抵达这一关键价位并形成看跌蜡烛形态时,如看跌吞没蜡烛形态,阴烛实体部分完全覆盖前一根蜡烛,证实价格在该价位具有强劲的下跌动能,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大阴烛完全形成后做空介入。止损点设置在关键价位上方加上一个ATR数值,止盈点使用固定的盈亏比2:1。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不要盲目跟随任何交易策略。我的交易风格、介入的时间级别、市场类型和交易时机都可能与你不同。如果你对一个策略缺乏深入了解就贸然用于真实交易,最终可能无法持续获得稳定盈利。你应该将策略用于回测,验证其是否适合你的市场和交易风格。如果回测结果显示策略能够帮助你稳定盈利,那么你可以用小资金开始真实交易。随着对策略的熟悉和心态的调整,再逐步增加单笔交易的资金投入。
希望这些分享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交易策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